谈画论道
交融中西,气象万千的画坛奇才—江海沧
作者:www.jianghaicang.com    发布于:2018-01-19 17:00    点击:
交融中西,气象万千的画坛奇才—江海沧.和海沧交往已有六个年头,每每看到他创作的书、画、印都让我震撼。作品的内涵如此深邃,画面如此富有张力、色彩运用如此大胆、构图如此微妙,绝非常人所及。2006年曾在《大家收藏》拙文介绍,现趁海沧近日将举办画展之际,再次撰文介绍之。
江海沧画
江海沧,1961年生。他的天份极聪明,少年时期已显英雄本色。1995年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引起美术界近30位权威评论家的高度评价。1996年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江海沧书画邀请展”。1988年获“西泠印社”等单位举办的国内外篆刻大赛金奖。其书法入选全国书展并获奖。1989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社“出版江海沧篆刻集《法门寺印谱》。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江海沧印谱》上下集。海沧的作品早已被市场认可,1997年作品“四世同堂”在北京“瀚海拍卖”以8万8千元成交,另一幅作品以6万8千元成交。
海沧的画,意境深远、气象浑瀚,是他多年苦研“周易”而激发出来的效果。他深谙易理中的的真諦,他的画不同于一般画家程式化的笔墨运行。他强调“同一”,即将感悟、直觉、幻觉、内觉、潜意识等等,将具象和抽象进入高智慧的“同一”的哲学状态,将诸多文化元素作一个整合,才画出如此有意境、如此深刻、如此有震撼力的作品,画出了画家的个性,画出了画家的内心世界,形成了独特风格,达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极具玩味的新概念。这正是他十余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时,几乎全国所有的最具权威的美术评论家批评家、美术史学家都被吸引到场的原因。近30多位专家学者及文化部长刘德友、文联秘书长孟伟哉、评论家范迪安、刘骁纯、陈孝信、薛永年等,出席了开幕式。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在6天的画展中,反复看了3次,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江海沧画
海沧的画看似无法实为有法,看似无度实为有度。江海沧无论中法西法,合我便成法,不合我法均不入我法。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他将水墨、油彩、粉彩、丙烯等材料融为一体,置于一幅画中,积墨、积色在他的腕下挥洒自如,恰到好处。在作品中我们领悟到海沧的画是墨与色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墨里有色、色里含墨、以墨破色、以色破墨各得其所,画面厚重而不腻不闷,透气灵动。江海沧认为“色彩是中国画大师们留下的空白,以墨为本体的中国画与色彩的冲突性结合是每个画家面临的挑战而又棘手的难题。”他正是攻克这一难题的开拓者,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美术史论家薛永年讲:“江海沧的墨彩画,拉开了与传统水墨画的距离,也为墨彩画的完善提出了必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墨与色、民族的与西洋的在碰撞中统一,在交融中和谐,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和生命力。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孝信教授在评论江海沧绘画时说:“敢于将东西两个对立的色彩体系和用笔方法综合在一起,无论水墨,无论西洋色彩(包括油彩)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涂抹堆积,从而增大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对海沧的画陈先生又说:“人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董氏(欣宾)的笔线和处理画面的恣肆酣畅等因素,也有着凡高式的强烈色彩,林风眠式的方型布阵和色墨辉映,黄宾虹式的繁中求简、乱中求整等等”。海沧之所以如此用墨用色,这与他对色与墨的特定认识有关。他说:“红色是我的血液,黄色是养我的土地,蓝色是我向往的大海,黑色是世界上一切美丽颜色的复合”。中央美院博导、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对江海沧的画指出:“这种对色彩表现力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使他走向了彩墨意向主义,另一方面也导致他在材料媒介上的大胆试验”。江海沧墨、彩的揉和运用,走出了多少人想做而无法实现的难题。他这种交融中西的艺术处理方法,无疑是走出了一条新路,画出了有别他人的独特风格。
江海沧的每幅绘画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含义。他说:“绘画的实验,是对生命和力量的表现与张力”。在赏读他的“天堂”系列作品中,我们静静地领会着那一幅幅画的内涵,是悲怆、是壮观、是呐喊、是混沌、是欢乐、是痛苦,这一切在画家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山水系列作品,用笔简练而不失气势磅礴,大块墨彩而彰显灵动,他的花鸟画色彩炫丽,墨、彩运用别具一格。1995年,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在江海沧作品研讨会上讲:我看了江海沧的画,突然想起了林风眠。林氏开拓了色彩在中国画中的新天地及其表现力……。江海沧比林的传统功力深(笔墨力度上),能用积色、积墨,有的地方也能见笔,这是他的优势所在。
至于江海沧的书法与篆刻,和他的绘画艺术一样,在美术界同样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这里我仅引用已故著名画家、理论家董欣宾先生对海沧书法、篆刻的评论:“海沧的书法,受黄土高原碑鼎的熏染,浑实而俊健流畅而又固厚,篆刻入行草显出一种灵透中的稳拙,涩滞间别出爽捷,审美意趣颇不入庸者心目。持这样的书法功底龟甲封泥、秦玺汉印、元明刀石、自然而然地显出其艺术的特殊质量来”。著名艺术批评家刘骁纯先生对江海沧的篆刻这样评价:“吴昌硕、齐白石则可视为篆刻史上传神阶段的终点,江海沧的新篆刻则处在写意阶段的起点上”。
在上述文章中所引用的诸多艺术评论家、史学家、批评家对江海沧的彩墨绘画、书法、篆刻的评论,弹指十五年过去。而今的海沧,是积淀了十余年、淡出画坛十余年。这十余年他在干什么?他在修炼、在沉思、在揣摩、在积累。他这十余年来,在“易理”的研究上又有新的体验,在书法、作画、篆刻方面又有新的概念、新的格调、新的风格、新的突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后积而薄发”。海沧在他中央美术馆展出后的十余年,剑磨得更锋利了,人的内涵更深沉了。十余年前薛永年先生曾为江海沧赠诗一首:沧海汇千江,波澜未可量。印坛惊列宿,画苑闪奇光。雄艳幻魂梦,深浑歌慨慷。真情三易在,休谓少年狂“。如今读来,依然意味深长,只是海沧的书画印作品无论在意境还是技法上更成熟了,人更高大了。
 
【画家江海沧个人官方网站】 沪ICP备17036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