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画论道
《彩与墨的交响》——刘曦林(美术评论家)
作者:www.jianghaicang.com 发布于:2017-06-28 21:35 点击:
次
友人把海沧介绍给我,开始只是就画谈画。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本是一位极富才气的篆刻家,并且是《周易报》的主编。但他从未放下画笔。近年又自黄土高原入巴蜀、下江南,寻师访友,疏通信息,画艺益精,且有卓然而立之势。友人谓海沧乃识、胆、才兼备之士,诚非虚语。
海沧说,他是“立足于古今中外座标系的‘0’点上,进行哲学反思和自我实现”。从字面上看此语似失之严密,从实践上看,他也确有些古今中外哲学、艺术的根基,这只是表示了那从0开始而不依傍他人的独造意识而已。他的画就是这样,没有一般水墨画或油画程式的约束,却兼有墨骨的力度和色彩的张力。从总体上来看,他基本上在林风眠中西融合、色彩表现的思路上,但是他回避了林风眠秀逸的一面,试图以更加深沉的墨色,更加生拙的笔法,更加苍厚的积墨、积色,在色与墨的冲突中塑造一个新样的本体。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日出的梦像,还是黄土高原的牧歌,江南水乡蓬勃的夏风,色复着墨,墨复着色,真可称之为彩与墨的交响,尽管他与自然之间物我两忘的情与境的表现。
天份极聪明的海沧,似乎取得了赶牛踏歌般的自由,但实际上这仍然是十分艰难有待继续深入的蹊径。我曾经认为,中西合璧是一条非驴非马的小道,骡子虽有超乎马与驴的健力,但骡子并不具有传宗接代的本领。欲使骡子有传承之本领者,须将其建构为一个具有生育功能的自类。林风眠在色彩表现与笔墨张力的结合上已经铺开了这条道路,而完善这条途径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海沧一代肩上。在这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文化时空里,中画、西画、中西合璧诸途处在一个自由的竞争机制中,中西合璧者恐尤须奋蹄,无论在工具材料上,还是在绘画程序、技巧发挥上,均要实现自我体系的完善,从无法到有法,而后臻无法而法之境,自有其更加精湛光大之气象。至于是否能把中、西两把大刀都耍到极致,而后铸为实具两刀精华之新剑,亦非易事。半翁多虑,老眼昏花,耳鸣不息,喜海沧一辈有勇、有力,且拭目看海沧之前程,洗耳听更新之交响。
一九九四年于北京
海沧说,他是“立足于古今中外座标系的‘0’点上,进行哲学反思和自我实现”。从字面上看此语似失之严密,从实践上看,他也确有些古今中外哲学、艺术的根基,这只是表示了那从0开始而不依傍他人的独造意识而已。他的画就是这样,没有一般水墨画或油画程式的约束,却兼有墨骨的力度和色彩的张力。从总体上来看,他基本上在林风眠中西融合、色彩表现的思路上,但是他回避了林风眠秀逸的一面,试图以更加深沉的墨色,更加生拙的笔法,更加苍厚的积墨、积色,在色与墨的冲突中塑造一个新样的本体。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日出的梦像,还是黄土高原的牧歌,江南水乡蓬勃的夏风,色复着墨,墨复着色,真可称之为彩与墨的交响,尽管他与自然之间物我两忘的情与境的表现。
天份极聪明的海沧,似乎取得了赶牛踏歌般的自由,但实际上这仍然是十分艰难有待继续深入的蹊径。我曾经认为,中西合璧是一条非驴非马的小道,骡子虽有超乎马与驴的健力,但骡子并不具有传宗接代的本领。欲使骡子有传承之本领者,须将其建构为一个具有生育功能的自类。林风眠在色彩表现与笔墨张力的结合上已经铺开了这条道路,而完善这条途径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海沧一代肩上。在这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文化时空里,中画、西画、中西合璧诸途处在一个自由的竞争机制中,中西合璧者恐尤须奋蹄,无论在工具材料上,还是在绘画程序、技巧发挥上,均要实现自我体系的完善,从无法到有法,而后臻无法而法之境,自有其更加精湛光大之气象。至于是否能把中、西两把大刀都耍到极致,而后铸为实具两刀精华之新剑,亦非易事。半翁多虑,老眼昏花,耳鸣不息,喜海沧一辈有勇、有力,且拭目看海沧之前程,洗耳听更新之交响。
一九九四年于北京